古代女的煮糖水 糖水是什麽?
舊時王公飲品今日百姓美食 有傳糖水來源自古代王公貴族宴會後端上的壹碗甜湯,以調和食氣,幫助消化。清代後宮佳麗吃壹碗糖水,因材料不同而提醒身份不同。壹碗好的糖水不僅能滿足人們食不厭精的口舌之欲,更能“夏秋去暑燥,冬春防寒涼”。唐有“冰蓮百合”,宋有“赤豆糖粥”,在清朝大行其道的“酸梅湯”也已經流傳至今。而素被稱為“南蠻”的南粵氣候濕熱,養生至上的人們放棄了燥熱的藥補,雞、鴨、魚、肉加上各種蔬菜水果,搭配上或溫性或涼性的中藥材,成就了老火靚湯的佳話。後來,廣東人慢慢將煲湯的滋補觀念延伸,發展出琳瑯滿目的糖水。 民國初年,羊城各家糖水店自成壹派,梁效記賣燉奶,林記專賣龜苓膏,壬癸坊口兆記芝麻糊香飄萬裏,潘容記杏仁糊則幼滑無比。行至上世紀20年代,梁輝記給雙皮奶配上兩粒松化蓮子,又自制水晶白蛋糕,顧客吃完雙皮奶後,更奉上香茶壹杯,以調和口味和喉舌,技高壹籌,糖水店也開始逐漸發掘心思,多線經營。 近20年,除了保留傳統的番薯糖、紅豆沙、綠豆沙、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雙皮奶,成百上千的新品種異軍突起,冰糖燉燕窩、木瓜雪蛤膏等高價糖水,新新人類熱捧的水果撈西米、B仔涼粉,甚至“九唔搭八(風馬牛不相及的意思)”的芥末雪糕、香辣奶糊……則如同廣州美食的精辟金句:豐儉由人,任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