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個文化多姿多彩的省份,最特別的是位於閩南地區的泉州市,這個遍布景點的旅遊城市早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就很繁華。在泉州眾多古街和近代街巷中,名氣較大的是西街和中山路,仔細探尋的話,還是壹條金魚巷。這條街巷幾乎沒有名氣,我也是無意中邂逅的。
金魚巷很短,寬度也不是統壹的,巷口差不多有十米,巷子最窄處只有兩三米。據當地人講,巷口的寬度是二十世紀初擴建的,兩三米的地方是這條小巷子原有的寬度。
金魚巷和泉州有名的騎樓商業街中山路相交,附近是泉州地標府文廟廣場。街巷裏都是低層建築,混雜著傳統的閩南建築和現代化建築,也有壹些將閩南建築作了壹定的改造。小巷非常安靜,幾乎沒有遊客,雖然靠近中山路商業街,商業氣息卻並不濃郁,只有壹些小店在這裏堅守,延續老城的人間煙火氣。
望文生義,金魚巷是不是因為很多人在這裏售賣金魚而得名呢?這個推理看起來很合理,不過和真實原因相差十萬八千裏。
金魚巷的得名是因為宋代福建轉運使謝仲規曾經在此建造宅院,其後裔又在原地建造祠堂,並有?金魚世第?的牌匾。?金魚?兩字在這裏指的是古代官員佩戴的魚袋,這個魚袋並不是用來裝魚的,而是手工制作的飾品,符合標準的人才可以佩戴。
從唐代開始,五品以上官員就可以佩戴魚袋,三品以上官員穿紫袍,可以佩戴金魚袋,這種魚袋是古代官員的身份證,壹般人通過官服的顏色、款式,有無魚袋 ,或所佩戴魚袋的樣式就可以判斷出官階地位。
金魚袋是壹個精致的小荷包,雖然每個朝代的制度不壹樣,荷包的形狀和內容也有變化,但佩戴原理基本相同。從這個意義來講,金魚巷在歷史上其實是壹條權貴巷。
民初,金魚巷口建造了大光明電影院,生意興隆,帶旺了附近的生意,很多小商販在此發跡,四果湯壹類的閩南美食賣得很好,這種壹榮俱榮的局面如今只存在於老壹輩的記憶中,隨著時間消逝,壹切終將模糊,新的故事又在不斷的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