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東莞鹹水歌
流傳於沿海及水鄉的沙田、麻湧、虎門、長安、中堂、望牛墩等鎮。由於漁民的流動性,東莞鹹水歌極富地方特色,並流行到香港、澳門以至越南等地,其歌詞多用東莞口頭語,曲調爽朗樸素,節奏自由,形象生動,情感真摯。
2、東莞賽龍舟
東莞自五月初壹,水鄉各地輪流競渡,天天有“龍船景”。明代已場面盛大,每船60至66人,時間長達四五個小時。東莞龍舟隊多次在國際大賽中獲冠。沙田龍舟隊曾多次代表國家參加國際比賽,奪得世界冠軍,被授予全國第壹個“龍舟之鄉”的光榮稱號。
3、龍舟制作技藝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歷來是龍舟制作之鄉,當地制作龍舟的歷史已有壹百余年,制作的龍舟是龍頭高高蹺起”大頭龍“,氣宇軒昂,在2008年,龍舟制作技藝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4、康王寶誕
“康王寶誕”是石排鎮塘尾村盛大的民俗活動,有著近三百年的歷史,每逢農歷七月初壹和初七,全村男女老幼在鑼鼓喧天的陣勢下,“擡大神”全體巡遊,紀念北宋抗遼名將康王(名康保裔)的生日,以祈求平安好運,東莞市石排鎮塘尾村《塘尾李氏族譜》中對此有詳細記載。
5、東莞東坑二月初二“賣身節”
東坑鎮是大朗、大嶺山和石龍的水陸交通中轉站,來往車船甚繁。相傳明朝萬歷年間,塘唇村壹盧姓大戶需雇長工耕作,人們聞之前來受雇。來的人多,其他大戶亦前來雇去。逐漸形成規律。每年二月二開耕節前,農工自發來到東坑找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