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美食家品嘗過紅燒肉、火腿、火鍋、豆芽、油條。
1、紅燒肉,中國人食譜上最常見的壹道菜式,以味醇汁濃、肥而不膩、入口香糯而聞名。這種成功地將豬肉中的油膩去除的美食烹飪技術,正是蘇軾發現的,人們將這道菜命名為“東坡肉”。東坡,原本是黃州的壹塊舊營地,蘇軾在這裏開荒種地,親自農耕,並號稱自己為“東坡居士”。
2、火腿,另壹種取材於家豬的美味,相傳也是蘇軾發現的,不論是不是真的,但“火腿”壹詞確實出自於北宋,蘇軾也制作過火腿,有史料可以證明:“火腿用豬胰二個同煮,油盡去。藏火腿於谷內,數十年不油。”在腌制與貯存過程中,神秘的微生物將豬肉中的蛋白質分解,孕育出獨特,美妙的味道,比起新鮮的肉類更是別具壹格。
3、火鍋。南宋人林洪用筷子夾著切成薄片野兔肉,在熱氣蒸騰的湯水中燙熟,馬上熟透,再蘸上“酒醬椒料”制成的調味汁水,鮮美可人的味道立即便讓人流連忘返。林洪將這種烹調方式名為“撥霞供”。隨後“撥霞供”從山野間傳入市井,人們將“涮”字應用於餐桌之上,不只肉,其他蔬菜也可以涮熟,蘸著醬吃。這就是“涮火鍋”的由來。
4、豆芽。林洪還在他的《山家清供》記載了豆芽的養法:“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以糠秕置盆中,鋪沙植豆,用板壓。及長,則復以桶,曉則曬之,……越三日出之,洗,焯以油、鹽、苦酒、香料可為茹,卷以麻餅尤佳。色淺黃,名鵝黃豆生。”其實,黃豆、綠豆、豌豆、芽蠶、赤豆都可發成豆芽食用。
5、油條。油條產生於南宋。它的誕生,跟宋人對秦檜的痛恨有關,正是他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抗金名將嶽飛,宋人以壹種特殊的烹飪方式對此表達義憤:用面條捏成秦檜的模樣,放入滾油中炸,借此解恨。所以油條又稱“油炸檜”。怎麽樣,是不是很形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