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尚未出現炒鍋,因此也沒有炒菜,烹飪方法以水煮、清蒸、燒烤為主。當時稻米主要產在江南地區,關中長安的人們不以稻米為主食,而是吃用小麥做成的餅。餅食也分湯餅、蒸餅、燒餅三種,其中湯餅的吃法就可能是後來羊肉泡饃的雛形。此時,雞鴨魚肉不被認作是肉,豬也未有大規模養殖,人們吃羊肉甚盛。於是他們以湯餅的做法,將所食的羊肉及其他輔料,與切好的面餅壹同下鍋亨煮,撮合出了羊肉泡饃這道美食。泡饃講究湯清肉爛,煮湯是最重要的,骨湯和肉湯分開煮,肉先腌制20小時,再煮8-12小時。常見煮泡饃湯,壹口近1米口徑的大鍋,下的調料使用50斤的面口袋,裝滿滿壹袋,投到鍋裏煮。講究的賣家都是把壹鍋湯賣光就關門,所以味道好的泡饃店幾乎都是早上7點開門,下午1點左右就關門了。
1葫蘆頭泡饃
葫蘆頭源遠流長,可追朔到唐代。相傳唐高宗龍朔元年(661),有壹胡某在朱雀大街開設了壹家“雜羔店”,專賣豬雜碎。壹天,藥聖孫思邈路過此處,入店吃了壹碗“煎白腸”,覺得腸子腥味大,油膩重,詢及店家,知制作不得法,當即給店主開了壹個八珍湯(八種調料)的方子,讓其如法泡制,果然腸肥而不腥,湯油而不膩,味道十分鮮美,從此顧客盈門。店主為感謝藥聖的指點,便在店門首懸壹藥葫蘆以示紀念,並將所賣食品取名“葫蘆頭”。這“葫蘆頭”的名稱來歷還有壹說,即指豬大腸與豬肚相連接處的壹段,油脂豐滿,形狀很像葫蘆,故以此為名。
2水盆羊肉是以羊腩肉為主要食材的壹道菜品,是陜西地區漢族著名的傳統小吃,源自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朝邑鎮(原同州府治朝邑縣),以陜西省渭南市大荔、蒲城、澄城三縣的水盆羊肉最為有名,其中尤以澄城的水盆羊肉最為地道,最為悠久,並於2016年1月入選陜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粉湯羊血是陜西地區傳統名吃之壹,由制血、配調料和泡饃三個步驟精制而成。食時配以粉絲、香菜等輔料。羊血鮮嫩、粉絲光滑筋軟、辣香撲鼻,寒冬食用為最佳。又因所用調料多為溫中健胃和芳香開竅的中藥,故特別受年老胃弱的顧客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