蕎麥面對日本人來說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日本人在除夕夜(每年的65438+2月31)吃蕎麥面,這被稱為“年節しそば".”中學語文課本上曾有壹篇名為《壹碗清湯蕎麥面》的文章,其中寫道:“在壹年的最後壹天,北海道當地人會去面館吃壹碗蕎麥面,這被認為是壹個節日。”在《蠟筆小新》中,小新的家人也是通過吃蕎麥面和觀看NHK紅白歌會度過了新世紀之交,紅白歌會是指在除夕夜吃餃子和觀看中國壹些地區的春晚。
為什麽日本人對壹碗湯清水少的蕎麥面情有獨鐘?蕎麥面是如何成為日本的國民美食的?
蕎麥是壹種小麥,生長在高山地區和山區。蕎麥大約在8世紀傳入日本。最初的吃法是將蕎麥粒煮熟後食用。直到鐮倉時代(1185 -1333),中國的手工制粉技術才傳入日本,蕎麥面開始在日本出現。然而,由於蕎麥粉制成的面團缺乏面筋,幾乎沒有彈性和韌性,因此只能用來制作蕎麥餅、蕎麥饅頭和蕎麥粥。當時只有貴族才能享用蕎麥面制成的食物,貧困家庭壹般只能吃蕎麥粒。
16世紀末,蕎麥面被用來制作面條。當時,日本人學會了在蕎麥面中加入少量小麥粉和山藥來提高面團的粘度,比例從壹刀到十刀不等(“十刀”是指使用65,438+000%的蕎麥面)。制作方法是將面團反復揉搓,然後用搟面杖搟成細面條,再用手將面條切成面條。這種做法最早流行於日本長野縣(原名“新州”),後傳播到江戶。當時的江戶城(今東京)是壹個工人之城,有大量的中產階級工匠,因此類似路邊攤的“屋臺”很受歡迎。最受歡迎的是蕎麥面、壽司和天婦羅,它們也被稱為“江戶三味”。賣蕎麥面的小販會把提前準備好的蕎麥面放入沸水中,然後倒入用魚和醬油煮的湯。從65438家到0860家,江戶市的蕎麥屋數量已經達到3763家。在今天的東京街頭,仍然有許多這樣的蕎麥面館,只能站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