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種南方著名小吃,在我們這邊稱之為“沙堆”,以前外婆在的時候,逢年過節才做。首先是挑出小石子,稻谷在禾堂曬收的時候,會混入小石頭,在碾米時機器會把小石頭打碎。在使用之前要把這些雜質挑出,如果不挑,吃到嘴裏可能會崩斷牙齒,滋味不好受。
挑揀完畢,外婆開始洗糯米,淘米水倒入木桶,這個不能浪費,是餵豬的好飼料。然後把糯米浸泡幾個小時,再磨成米漿,倒入棉布袋子裏,紮緊袋口,上面放上大石頭,擠壓出水分,這個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得到濕粉。
接著就是搓粉,把濕粉倒入盆裏,加入適量酵母粉,白糖不斷搓揉,和搓面團壹樣要求,即三光。然後靜置30分鐘,繼續搓揉靜置,總***3次。讓粉團充分發酵,這樣操作,在炸的時候,就會形成空心。
然後把糯米粉團搓成長條,揪出小劑子,搓成圓形。實際操作中,是隨意搓幾下,不用像湯圓壹樣美觀。全部完成後,外婆開始炸制,我們圍在旁邊觀看,口水開始忍不住流出來了。
燒熱油後,竈裏僅留壹根柴火,外婆把糯米粉團子依次放入油鍋,剛開始團子是沈入鍋底的,過了壹會,會浮上油面。這個時候,外婆用漏勺把團子不斷壓入鍋底,在這過程中,團子會慢慢變大,炸至金黃色,撈出控油。
然後趁熱放入白糖粉裏面打滾,使團子沾滿糖粉,成品看上去如壹堆沙子壹樣,故名沙堆。我們是顧不得許多了,喉嚨已經伸出爪子啦,不等外婆開口,人手壹個,張開嘴就咬,外酥裏糯,甜中回甘,燙嘴也值了。
順便說壹下油糍,我們這邊叫“煎堆”,也是用糯米粉制作,搓揉發酵和沙堆壹樣。不同的是,搓成圓形後,放入生的白芝麻裏面打滾,使團子沾滿芝麻。炸制過程也相同,全程小火,看到油糍浮上來後,不停把它們的腦袋按下去,炸至淺黃色,撈出控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