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劉辰翁零露下長洲。
雲翻海倒流。
素娥深、不到西樓。
忽覺斷潮歸去也,飲不盡、壹輪秋。
城外土饅頭。
人能飲恨不。
古人不見使吾愁,莫有橫江孤鶴過,來伴我、醉中遊。
詠安仁宰搗蒜蔣貽恭安仁縣令好誅求,百姓脂膏滿面流。
半破磁缸成醋酒,死牛腸肚作饅頭。
帳生歲取餐三頓,鄉老盤庚犯五甌。
半醉半醒齊出縣,***傷塗炭不勝愁。
下文附上饅頭轉化為包子的來《三國誌》:“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
亮問,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靜境內豐熟。
’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
’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面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
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
”後明人郎瑛《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瀘水之後,饅頭剛開始就成為宴會祭享的陳設之用。
晉束晰《餅賦》:“三春之初,陰陽交至,於時宴享,則饅頭宜設。
”三春之初,冬去春來,萬象更新。
俗稱冬屬陰,夏屬陽,春初是陰陽交泰之際,祭以饅頭,為禱祝壹年之風調雨順。
當初饅頭都是帶肉餡的,而且個兒很大。
晉以後,有壹段時間,古人把饅頭也稱作“餅”。
凡以面揉水作劑子,中間有餡的,都叫“餅”。
《名義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饅頭。
”《集韻》:“饅頭,餅也。
”《正字通》:“〔焙換成饣〕〔愉換成饣〕,起面也,發酵使面輕高浮起,炊之為餅。
賈公彥以酏食(酏:酒;以酒發酵)為起膠餅,膠即酵也。
涪翁說,起膠餅即今之炊餅也。
”“韋巨源《食單》有婆羅門輕高面,今俗籠蒸饅頭發酵浮起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