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食,也有叫作“麻什”、“麻食子”或者“麻什子”的,是西北地區的壹道輕輕壹搓,漢族傳統小吃。陜西關中人稱作麻食、貓耳朵。掐指蛋大面團在凈草帽上搓之為精吃,切厚塊以手揉搓為懶吃。放在草帽邊沿上搓出的有花紋。在我梅江老家,心靈手巧的婦女則拿小面團在米篩上輕輕壹搓,與米篩接觸的壹面滿是花紋。
新疆作家王族認為,麻食子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它的來歷與忽必烈有關。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在《飲膳正要》壹書中介紹了方法步驟。當時麻食子被叫做“禿禿麻食”。1明代美食家黃壹正在《事物紺珠》壹書中,對麻食子的做法有詳細說明:“禿禿麻食是面作小卷餅,煮熟入炒肉汁食。
而陜北人又把捏貓耳朵叫捏圪坨,把蕎麥加工磨制成蕎面後,可以捏蕎面圪坨。煮熟以後,澆上用雞蛋、豆腐皮、金針、木耳做好的素鹵汁或者澆上羊肉或豬肉臊子葷鹵汁,吃起來味香可口,別有壹番風味。
另外,還有“抿節”壹說。
抿節用的面是由扁豆和麥子磨合而成的雜面,將合好的面糊放到滿布圓孔篩的特別制作抿節床邊,用手抿壓而下,形成壹寸來長的小面條,呈歪曲狀。食時,將抿節入鍋煮開,澆以素菜湯,湯內有水豆腐丁、土豆丁、長豆角丁等,並佐以韭菜、白芝麻、辣椒醬、香萊等,其味口味淡爽口,帶壹股豆香氣。此乃陜北面點中的引領者,肉食者必吃之種類。
陳水河整理於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