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個喜歡獨酌幾杯的人,我特別喜歡備點下酒菜,燒酒,然後找壹些書和電影佐酒。
因為這樣太有趣味了,所以有時寧願壹個人帶著書去日式居酒屋坐著吃點兒喝點兒,也不愛和不對路的人壹起吃吃喝喝扯些沒啥收益的東西。
優先選擇是美食類作品,比如唐魯孫講舊時飯館,梁實秋汪曾祺談吃,陸文夫的美食家。讀他們的文章,不知不覺就能喝下大量的酒。
其次就是壹些個人趣味的閱讀,裏面最好也有大量談吃和喝的描寫。比如看古龍裏的人物如何飲酒吃菜,看村上春樹如何喝啤酒威士忌就堅果,看三個火槍手如何對付壹條西班牙火腿。
電影的話,有孤獨的美食家、深夜食堂這樣和飲食密切相關的,也有比如韓國導演洪尚秀這樣不厭
其煩的給食物和酒大量鏡頭、有杯酒人生這樣討論葡萄酒的象征意義的作品。
歸根結底,獨自飲酒吃菜,既然並不是飲酒消愁,也非單純飽腹,所尋求的,應該是壹種和飲酒相關的趣味和意境。因此,同樣熱衷並且津津樂道的描述這種意境的文藝作品,大多都適合下酒。
有時候獨酌也會讀讀史書,是另壹種趣味。
民國時期,聞壹多先生在清華大學教書。每當華燈初上,或者皓月當頭,他總是帶著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裏高吟,“士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方可為真名士。”
我想,在這樣壹個物欲橫流節奏飛快的社會,雖然我們很難做到獨善其身,但每壹個獨酌自飲的人,大概都在心底,有著壹番對名士風流的認同和堅持吧?
白酒的滋味,主要由以上的辣味、苦味、甜味、澀味、酸味等幾種不同的味道協調而成,這些不同的味道,也都有各自的對應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