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聚德”是中國著名的老字號,始建於1864年(同治三年)。經過壹百多年的不斷發展與創新,形成了以全聚德烤鴨為代表、集全鴨席及400多道特色名菜於壹體的全聚德菜系。全聚德烤鴨及其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已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享譽海內外。
蜚聲中外的全聚德烤鴨采用掛爐、明火燒果木的方法烤制而成。烤鴨成熟時間為45分鐘左右。其成品特點是:剛烤出的鴨子皮質酥脆,肉質鮮嫩,飄逸著果木的清香。鴨體形態豐盈飽滿,全身呈均勻的棗紅色,油光潤澤,賞心悅目。配以荷葉餅、蔥、醬食之,腴美醇厚,回味不盡。 豐年灌腸在著名的隆福寺街上,東四明星電影院的斜對面(往西斜)。這裏的灌腸是純白薯澱粉制成的,屬於老北京正宗的灌腸。
早在明萬歷年間的《酌中誌》和清乾隆年間的《都門竹技詞》中均記有爆肚油肝香灌腸和灌腸紅粉壹時煎,辣蒜鹹汁說美鮮等詩句,說明了灌腸在明朝開始流傳。老北京街頭常有挑擔小販經營此食品。有記載:粉灌豬腸要炸焦,鏟鐺筷碟壹肩挑,特殊風味兒童買,穿過斜陽巷幾條。清末民國初經營灌腸的食攤,都是用澱粉加紅曲水調成稠糊面團,做成豬腸形狀,蒸熟以後,晾切成薄片,在餅鐺內用豬油煎焦,取出盛盤,淋鹽水蒜汁,趁熱食用。後門橋壹帶的復興居算是老字號,距今有200年左右歷史。因其灌腸煎得地道,人們管它叫北京灌腸鋪,1917年才取名復興居。
1927年在復興居對面又開了壹家合義齋灌腸鋪,對制法加以改進,除用紅曲水調制面糊,還加入丁香、豆蔻等10多種香料,並把面糊灌入真豬腸內,蒸熟切片,油煎,更加香脆鹹辣,成為壹道風味獨特的佐酒菜,因而享有盛譽。當時拉洋車的、做小買賣的、當壯工的以及青年學生都喜歡到後門橋來吃煎灌腸。這種灌腸才是真正的灌腸,但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另壹種就是用澱粉加紅曲水調成稠糊,蒸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鹽水蒜汁食用。其實這壹種當時稱攥腸,或者叫煎粉灌腸,但由於前壹種已經消失,灌腸這名字就被純澱粉獨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