蒓羹鱸膾的意思:蒓:蒓菜;膾:切得很細的肉。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
拼音:chún,gēng,lú,kuài 。
出處:《晉書·張翰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菇菜、蒓羹、鱸魚膾。”
近義:蒓鱸之思。
成語淵源:“張翰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菇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遂命駕歸。”令張翰棄官而返鄉的這道蘇浙佳肴,就是“蒓羹鱸膾”。
鱸魚產於近海,味道鮮美;蒓菜者,多年生水草也。張翰系西晉文學家,江蘇吳縣人,他在北方做官,因秋風起而思念家鄉的“蒓羹鱸膾”,竟辭官歸家,足見美食與鄉愁的淵源了!
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蒓羹鱸膾哉!宋·辛棄疾《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
轉瞬西風又起,忽搖動蒓鱸鄉思。晚清·徐自華《慧僧先生解職歸見》。
成語故事:
晉代有壹個人叫張翰,字季鷹。他曾多年在洛陽任齊王司馬炯的屬官,官職不高,難以施展抱負。又因官府諸事繁雜,頗多不順心之處。加之他預見到司馬炯將要垮臺,恐累及自己,便想避禍退隱。
他曾對同郡人顧榮說:天下戰亂紛紛,戰禍不斷。凡有名氣的人都想退隱。我本人是山林中人,對官場難以適應,對時局又很絕望。看來,也該防患於未然,考慮壹下以後的事了。然而要斷然放棄眼前的功名利祿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他遲遲未作出最後的決定。
壹年秋天,季鷹在洛陽感受秋風陣陣,似乎帶來了泥土的芬芳,他突然產生了強烈的思鄉之緒。接著,他又回憶起家鄉吳地蒓菜羹和鱸魚膾等佳肴美味,更覺得鄉情無法排遣。於是,他自然自語地說:人生壹世應當縱情適意。既然故鄉如此值得留戀,我又何必定要跑到幾千裏之外,做這壹個受拘束的官兒,去博取什麽名位呢?
接著他毫不猶豫地到齊王那裏辭了官,千裏驅車,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就在季鷹辭官回鄉不久,齊王司馬炯謀反被殺,他手下的人紛紛受到牽連,有好些人還丟掉了性命。只有張季鷹幸免遇難,人們都稱贊他有先見之明。
後人用蒓羹鱸膾或季鷹思歸等典故形容人不追求名利,凡事順乎自然。或用以形容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