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蟹在我國歷史悠久。從西周開始,歷代都有吃蟹的史話。魏晉南北朝時有“鹿尾蟹黃”壹菜,隋代謝諷在《食經》中記載了“成美公藏蟹”壹肴。隋煬帝有壹種專用菜叫“鏤金龍鳳蟹,是在糖醉蟹上面蓋壹張鏤刻龍鳳圖形裝飾的工藝菜。張俊進奉給宋高宗的筵席食品中,就有“螃蟹釀棖”、“洗手蟹”、“螃蟹清羹”等蟹饌。然而,明代以前都以清水煮蟹為多。直到清代美食家袁枚還是認為“蟹宜獨食”,“最好以淡鹽湯煮熟,自剝自食為妙”,而“從中加鴨舌,或魚翅,或海參者,徒奪其味,而惹其腥惡”,是“劣極”的“俗廚”所為。李漁也說:“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體,蒸而食之,貯以冰盤,列之幾上,聽客自取自食”,其好處是“氣味與纖毫不漏出蟹之軀殼,即入於人之口”。
清水煮(或蒸)蟹能長盛不衰,恐怕還由於吃時“把酒持螯”自有壹種高雅閑適的情趣,被文人雅士視為至樂。陸遊詩雲:“蟹肥暫擘饞涎墮,酒綠初傾老眼明。”可見剝殼食蟹是何等令人陶醉。《紅樓夢》描寫大觀園裏的“持螯會”也是這種吃法:鳳姐把剝的蟹肉讓與薛姨媽,薛姨媽說:“我們自已拿著吃香甜,不用人讓。”蟹有腥味,“鹹,寒,有小毒”,所以明代大約物學家李時珍提出“鮮蟹和以姜、醋,侑以醇酒,咀黃持熬,”,吃法最佳。元代畫家倪雲要知味,他煮蟹時要“齏、醋供”,想必用以驅寒去腥,殺菌解毒,並增美味。清代詩、書、畫三絕的鄭板橋迷於“持螯切嫩姜”,顯然也是吃蟹極有修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