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食臊子面中的臊子指的是剁好的肉末或切好的肉丁。
臊子面是中國陜西省極具特色的傳統美食之壹,以寶雞岐山臊子面最為正宗,在陜西關中平原以及甘肅隴東地區非常流行。臊子面歷史悠久,其中的配菜就有豆腐、雞蛋等,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臊子其實就是吃面條時面條上澆的鹵子。在北方河南、山西、陜西以及甘肅等地叫做“臊子”,並不說“鹵兒”。臊子是壹種特殊的做法,多用於吃面,具有回味無窮的香味。
臊子就是將切好的肉丁,加以各種調料、香醋以及辣椒的炒制而成。它不僅可以用來做面,因為在常溫下保存的時間較長,也可以用於炒菜,可以代替新鮮的肉末。
臊子面的來歷介紹:
關於臊子面的來歷,岐山文化館李辛儒先生還專門寫了壹本小冊子,書名叫《神來之食岐山臊子面》。據他考證,臊子面源於周代屍祭制度的“竣余”禮儀,即先敬神靈祖靈,剩下的才輪到君卿,最後才是壹般人。
這種遺俗在岐山長期存在,不論誰家辦紅白喜事,第壹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輩端出門外潑兩次湯,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湯稱“福把子”,潑向正堂的祖靈牌位,然後才上席,並按輩數和身份次序上飯。過去吃面剩下的湯不能倒掉,還得回鍋。
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敬神靈和祖靈,如今吃回鍋湯的習俗已經改變。臊子面是岐山和關中壹帶招待客人的便飯,新媳婦過門,孩子生日,老人祝壽,通常都以臊子面招待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