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海南門西側。元代時為壹小嶼,明代重修時築城墻,並將東南二處水面填為平地,基本上形成現在的規模和四周環境。清康熙十九年(1680)重建承光殿,將原半圓殿改成十字
形平面。乾隆年間進行較大的修建,增建了玉甕亭。今天的團城,基本上就是乾隆年間修建後的建築群。它的平面呈圓形,周砌城磚千仞壁立的小城。城臺高出地平 4.6米,周長 276米,面積4553平方米。東、西兩側城墻下各有隨墻門壹座,上建門樓,東為昭景,西為衍祥,入門可沿蹬道登至城頂臺面。蹬道處各設罩門,城臺上建築布局采取對稱中兼以園林的布局手法。承光殿 為全城臺的中心,其南有玉甕亭,其北為敬躋堂,組成了城臺的中軸線。兩側對稱排列,有古籟堂、余清齋東廡和西廡等。朵雲亭、鏡瀾亭高踞假山上。整座城臺黃瓦紅墻。金碧輝煌的古建群間,遍植了數十株蒼松翠柏。承光殿中間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四面各推出抱廈壹間,整個平面呈十字形。南面有月臺壹座。正中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抱廈為單檐歇山卷棚式,覆以黃琉璃瓦綠剪邊瓦頂,飛檐翹角。上檐重昂七跴鬥栱,下檐及抱廈重昂五跴鬥栱。殿內施大點金旋子彩畫。玉甕亭內玉甕為元代作品,體積大,雕刻精美。
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政府對北海及團城的保護非常重視。50年代初,疏浚了湖底,清除淤泥11.6萬立方米,清除園內垃圾近 1萬立方米,並護砌駁岸,改鋪路面。1954年
,由於拓寬金鰲玉蝀橋,發生了拆除團城南部的問題,周恩來親自到團城實地考察,最後決定保留。他還指示在團城北面修壹座臺階,把團城和北海連接起來,但不要拆墻挖洞。1953年以來,國家先後撥款近2000萬元對所有古建築基本上都進行了修葺,在高大建築物上安裝避雷針,改裝電路和管道,避免引起火災。同時修建汙水管道,截流36個流入湖內的汙水源。1984年起,對全園古建築進行了近景攝影和測繪,逐步建全檔案資料。現設有專門機構負責保護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