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燒烤 - 馬巷鎮景點

馬巷鎮景點

馬巷街市場

清代,在房山窪地有壹座小廟,供奉民眾。在今天宋之博士家的門的左側,這座寺廟仍然存在,但香火已冷。據傳,馬巷街的馬史是明嘉靖十八年(1549)為躲避日本侵略而從金門遷到新圍的。戚繼光評估日本災情(1563)後,遷入的居民陸續回到家鄉,但許多人不願回去。馬在方山上的古代宮殿旁邊設立了茅寮,出售黃金和絲綢香,但古代寺廟中的香蓬勃發展,鄰近的葉厝(後來搬到了蓮阪)、潘厝(後來搬到了定西)和王厝。因此,沿海漁民和山區農民也帶著魚、蝦、鰲、木柴和谷物來這裏擺攤,交換所需的商品。幾年後,它逐漸成為農村的壹個市場,這就是馬巷古街的雛形。由於香婆宮剛剛建在街道的中心,馬最早居住在這裏,因此它形成了壹條小街道和小巷後被命名為馬家巷。馬家巷在會館建立後被稱為“馬下巷”,由泉州府管轄。

池王公

魏源殿是為“太子赤父”而建的,也被稱為“王馳宮”,建於明朝。1984年被列為同安縣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廈門市涉臺文物。據不完全統計,現有爐(廟)360余座,遍布臺灣省、金門、澎湖島、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及閩南十縣市。魏源廟香火旺盛,已成為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的平臺。2009年,僅在臺灣省就有來自78個朝聖者團體的3200多名朝聖者來到這裏朝拜。

房山書院

方山書院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是當時馬鄉的最高學府。歷經140年滄桑,於2006年重建。

方山書院位於翔安區閩南四大古鎮之壹的馬鄉書院路。它是典型的明清閩南古建築,規模宏大,與觀音宮相對。我們現在看到的房山書院是由當地政府重建的,由民間學者資助。重建後,書院門楣上懸掛著“紫陽天橋”的金色牌匾,中殿沿古例供奉著朱文公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