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劃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壹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代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壹願望仍無法實現。
熙寧九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弟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壹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