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夾饃起源陜西省,據史料記載,臘汁肉在戰國時稱為“寒肉”,當時位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制作臘汁肉了,秦滅韓後制作工藝傳進長安。
文昌門內的館子命名為秦豫肉夾饃,隱喻著自己是正宗的臘汁肉名店。據說是從清代小販畢仁義作坊買的,而畢仁義作坊的陳湯是從他曾祖父那裏傳接的;
當然火工也需特別講究,地道的臘汁肉色澤紅潤,酥軟香醇,瘦肉滿含油,配上熱饃夾上吃,美味無窮。
菜品發展:
臘汁肉夾饃,西安馳名的風味食品,臘汁肉以豬肉為原料,其歷史可追溯到戰國時代,那時稱“寒肉”,唐代又稱“臘肉”,世代流傳。
臘汁肉的特點是色亮紅潤、軟爛醇香、肥肉不膩、入口即化、久貯不變,與臘汁豆腐幹、雞蛋細切拼盤,為佐酒好菜。用“虎背鐵圈菊花心”的白吉饃夾著吃,是快餐美食。
西地區有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肉臊子中放食醋)、潼關的潼關肉夾饃(與白吉饃不同,其饃外觀焦黃,條紋清晰,內部呈層狀,餅體發脹,皮酥裏嫩,火功到家,食用時溫度以燙手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