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臺灣的簡介
臺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相望。 臺灣位於中國東南海面,面積3.6萬平方公裏,包括臺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公裏)、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赤尾嶼。全省***劃7市16縣。 臺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臺風暴雨。北回歸線穿過臺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 臺灣居民中,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占2%,約38萬人。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臺灣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曹、雅美和賽夏等9族。 特產水果:陽具果、釋迦、楊桃、木瓜、西施柚。 臺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臺灣。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臺灣為“流求”。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臺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臺灣。 17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侵入臺灣。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臺灣。1662年2月,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臺灣。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臺廈兵備道及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1885年將臺灣劃為單壹行省,臺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從此,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