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傳世十大名畫之壹。北宋風俗畫作品,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唯壹代表作,屬於壹級國寶。這幅畫生動地記錄了12世紀中國北宋都城東京(又名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以及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它是北宋都城汴京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狀況的寫照。
作品以長卷的形式,運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將紛繁復雜的景物帶入統壹多變的畫卷中。這幅畫主要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是農村,壹部分是市場。畫中有814人,83頭牲畜,29艘船,30多座建築,13輛汽車,14輛汽車,17座橋梁,約180棵樹。他們穿著不同的衣服,看起來栩栩如生,各種活動穿插其間。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以分為三段。畫面展開,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風景。中段主要描繪上圖橋和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後半部分描繪了汴京城的街景。字的大小不到3厘米,小的像豆子。如果妳仔細審視他們,他們都是形神兼備,趣味盎然。
擴展數據
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長篇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享譽海內外的藝術瑰寶。它被稱為繪畫花園的“國寶”,就像唐代韓雲創作的“五牛圖”壹樣。最早的收藏家是宋徽宗(趙霽)。用細金書寫的《清明上河圖》原件和雙龍小篆(宋代皇帝的休閑印章,用於欣賞或收藏藝術品),可以證明是繪畫後最初收藏在宮中。
1126年汴京失陷後,宮中所有的珍貴文物,包括這幅名畫,都被金人拿走了,金人起初並不明白這幅畫的價值。又過了59年,即大定二十六年(1186),人張著《清明上河圖》首作後記,並引用項的評點圖,證實宋代詩人張擇端曾以《清明上河圖》和西湖為標,故定《清明上河圖》之名。
根據對阿明朝男子李東陽題跋的考證,應該有壹幅《清明上河圖》前的遠郊山水圖,題寫有宋徽宗的細金刻字和雙龍的小印章供其收藏,但現在這些都已從畫上消失。原因有二。壹個可能是這幅圖流傳太久,開頭部分被無數人把玩欣賞後就斷了,所以後人裝裱的時候就剪掉了;壹種可能是因為宋徽宗的題字和雙龍小篆價值不菲,後人故意剪掉,作為另壹幅畫賣掉了。
百度百科-清明上河圖(北宋張擇端風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