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臍是我小時候的美食,現在還喜歡,沒有面包酸,沒有蛋糕齁,有兩種味道,甜鹹,都是淡淡的味,如同米飯無味,吃得長久。
金剛臍有多個名稱,京江(方言讀剛)臍,金剛蹄,金剛麒,老虎腳爪(形狀像老虎的爪子),據說乾隆遊歷江南,特地賜名金剛臍,距今300多年的歷史,是用面制作而成,為什麽冠於“金剛”二字,我想是京江演繹而來的。
傳統的金剛臍制作工藝不復雜,但費工費時,講究火候和適度,用老肥發酵,加堿中和,揚州土話“壹臍三刀,六角錚錚(揚州方言,指做事認真講究)”,是指做金剛臍時,用刀背切三刀,木炭烘烤,5分鐘即可,烤出來就是六個角。
我知道的壹家金剛臍店在渡江路上,孩子學校旁邊,放學了,買上幾個,熱乎乎地,口感軟乎,吃個面香,或回家燒個蛋湯泡上金剛臍,類似於吃個下午茶。
家裏也常常備上金剛臍,而不是餅幹,當做飯時間不夠,泡上牛奶應急。
今天又去買金剛臍,順路去糧店買,店主說今天是6月19,觀音老母的生日,鹹的裝袋了,甜的就沒有來得及裝袋,打個招呼,我經常買,就不會介意了,畢竟是手工食品。
揚州茶食金剛臍,不起眼,伴隨多年不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