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之所以不常用大塊純肉做菜,也很少用大塊純肉吃飯,是因為自古以來就沒有這樣的物質基礎。即使是現在,真正實現吃肉自由的人也不多,能夠自由吃牛羊肉的家庭比例仍然很小。大多數家庭所謂的開葷大多是廉價無味的豬肉和家禽,而且主要是炒和無聊的烹飪,非常無聊,吃不了多少。
長期不吃肉養成了用細肉做菜的習慣,並不是說中國人的基因不能大量吃肉。妳不是不能接受大塊的純肉烹飪。妳有沒有發現,在壹二線城市,專門做大塊純肉的牛排店不僅價格昂貴,而且生意壹般都很好。可見,只要好吃實惠,中國人是接受不了大塊純肉烹飪的。
相對而言,歷史上不缺肉的民族或地區都會形成大量吃肉的飲食習慣。例如,拉丁美洲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巴西、烏拉圭和智利,亞洲的蒙古和哈薩克斯坦,這些人口稀少或有畜牧業傳統的國家都有用大塊純肉甚至整只動物烹飪的傳統。
因此,主要原因是長期貧困,這是由物質短缺和肉類短缺造成的。從長遠來看,飲食習慣已經形成了幾十萬年。
事實上,從歷史典籍來看,中國古代貴族階級的正式宴會主要分為正餐,以烤燉的大塊肉為主要菜肴,餐具與西餐相似,主要是切肉的刀和固定肉的叉,當然是用手,筷子只是輔助餐具。直到明初朱元璋為藍玉舉辦的慶功宴,我記得還是壹人壹席的分餐制,菜品以大塊肉和全鳥全魚為主。
由此可見,中國目前的飲食習慣是由肉類長期稀缺造成的。並不是中國人不愛吃肉,不能接受大塊的肉。我相信大多數吃過正宗烤全羊的人都會對它的美味印象深刻,大多數吃過美國BBQ低溫慢腌臘肉的人都會承認它的美味。洋鬼子不全是美食沙漠,大塊肉的烹飪也不是野蠻落後的象征。壹般來說,在自古以來以農業為主、人口密度較高的國家和地區,人們不會形成以大塊肉類為主的烹飪習慣,也不會形成以肉類為主的高蛋白飲食,因為沒有這樣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