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遠古時期開始,中國各民族就都喜歡把美食與節慶、禮儀活動結合在壹起,年節、生喪婚壽的祭典和宴請活動者是表現食俗文化風格最集中、最有特色、最富情趣的活動。
在節日裏,通過相應的食俗活動加強親族聯系,調劑生活節律,表現人們的追求、企望等心理、文化需求和審美意識。例如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粽子,用以寄托對屈原的深切懷念。又如中國舊時以農歷七月七日為七夕節,屆時人們要用乞巧果(各種雕花果、花瓜、花點等)供奉牛郎織女,向織女星乞求女工之巧,表現人們對勤勞、聰慧美德的崇尚。還有過年吃餃子、湯圓、年糕,中秋吃月餅等都表達了人們對合家團聚、親人安康的美好祝願。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期間的酒食合歡更是豐富多彩,都備有豐盛的節日食品,如滿族的餑餑、回族的油香和饊子、壯族的粽子、維吾爾族的羊肉抓飯、水族的魚包韭菜等。還伴有各種形式的娛樂活動。如雲南彜族的阿細跳月,景頗族的木腦縱歌,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賽龍舟等,均是寓娛樂於美食之中的食俗活動。
在漢族地區設宴壹般講究“逢喜成雙,遇喪排單,婚慶求八,賀壽重九”。回族的筵席壹般都是八道菜或十二道菜,忌單數。東鄉族用雞待客時,把雞分成十三塊,以帶雞尖的那塊為貴,通常要奉獻給尊敬的客人。畬族祭祖時,講究兩杯酒,壹杯茶,三葷三素六個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