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上,除了五代十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最混亂的了。越是混亂,禮儀、文化、思想、教育越是松弛而百家齊放,民族融合。漢朝開始鐵器開始普及,刀具制作開始精細,在飲食上逐漸開始形成了文化。到魏晉南北朝,這些文化逐漸發展到詩書等文學作品中,很多文章以食物為寫作對象,或歌或詠。
穿越到南北朝妳可能吃到的食物有:壹、魚鲊,就是用鹽和紅曲腌制的魚。將新鮮的魚放人冷鹽水中浸泡幾天,撈起來切割成臠,也就是小塊的魚肉,然後曬幹。二、牛羊等獸肉做成的五味脯,先剔除骨頭,切割成條狀或片狀。
三、炒菜。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炒菜,這是中國菜和其他國家菜的本質區別。《齊民要術》裏面記錄了炒雞蛋的做法。把雞蛋打破,倒入“銅鐺”中,攪拌讓蛋黃和蛋白相混合,再撒蔥花,最後下鹽、豆豉、麻油,再炒兩下起鍋,非常香。這個炒雞蛋的做法和現在差不多,不過還加入了豆豉增加香味。古代的油並不量產,這樣的烹飪方式,恐怕也是富裕人家才會經常吃吧。
四、蒸菜。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對蒸食開始有了“火候”的說法,比如蒸豬頭。能根據色澤和時間判斷成熟程度了。比如“胡炮肉”,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羊肚,先挖壹個坑,燒燙後放入羊肚,蓋上灰和火,在掩蓋好的羊肚上燒火,直到燒壹頓米飯那麽長的時間就熟了。就像我們現在烤紅薯、叫花雞的做法壹樣。五、豆粥。將豆子煮熟、煮爛後做成豆末,然後粥做好了,放入豆末,非常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