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燒烤 - 長汀客家兜湯屬於哪兒的特產

長汀客家兜湯屬於哪兒的特產

長汀客家人愛吃“汆”的菜食,所謂“汆”,即用地瓜粉或其他生粉,和清水、鹽巴拌勻在肉片裏,水滾後入鍋,放入其他調料等,鍋開即熟。

由於人們喜愛汆湯類美食,小生意人便挑著擔子,壹頭是帶有炭爐的食品鍋,另壹頭是碗、湯匙及洗刷用的清水,街頭巷尾叫賣。他們走到適當的地方,歇下擔子,拿起壹個碗,碗裏擱上壹把湯匙,敲打起來,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冒著熱氣的鍋裏散發出壹陣陣誘人的豬肉、醬油和墨魚幹混合的香味。人們端著肉湯,壹小口壹小口地慢慢地“品”。吃完還會咂咂嘴,壹副余味無窮、興猶未盡的模樣。長汀人將端叫兜,兜湯從此得名。

贛南盛產大米、豆子、茶油;廣東出產海鹽、海味;閩西出產香菇、木耳等山貨。以前,貨物運輸大部分是靠肩挑馬馱。閩粵贛之間的古驛道是客家人的“鹽米之路”。在漫長的歲月裏,腳夫、馬夫們為生活而艱難跋涉,上百裏的古驛道要翻越崇山峻嶺、溪流溝壑。

當時,在客家古村落——長汀縣童坊鎮彭坊村,每天有幾百擔的大米、豆子、茶油經過這裏南運廣東平遠下壩,又有幾百擔的海鹽、海味從下壩經彭坊村北運贛南。所以很多挑擔的、牽馬的人都在彭坊村的客棧吃飯或住宿。據說,清朝末期,村中的酒坊有20多家,豆腐坊達30多家,每天要宰殺兩三頭豬。

挑夫、馬夫和小商販,隨身攜帶的幹糧是簞子飯(用圓竹筒盛的米飯)或草袋飯,以壹小把醬豆子或幾根酸辣蘿蔔幹下飯,生意好的時候,也會來壹碗兜湯。他們將熱熱的碗捧在手上,細細體會著肉滑湯美,談天說地,高興時還來上壹首客家山歌。

根據用料的不同,兜湯有牛肉兜湯、豬肉兜湯、雞肉兜湯、魚肉兜湯等。吃兜湯的人不分身份,雖然是在街頭巷尾,人們也是站在路邊吃,吃完壹抹嘴,付錢就走,成了汀州古城特有的壹道風景。

以豬肉兜湯為例,其制作工藝如下:把瘦肉切成薄片,用盆盛好,加入地瓜粉、精鹽,放少量清水搓至不粘手待用。燒熱鍋,放入清水,沸騰後將拌好的肉下鍋煮熟,加入香菇絲、魷魚絲同煮,然後舀入碗中,加入適量的胡椒粉、味精、麻油、蔥花之類。不壹會兒,壹碗熱氣騰騰的豬肉兜就做好了,湯熱肉嫩,爽滑可口。(李玉林)

信息來源:福建省人民政府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