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秦娥·婁山關的解釋如下:
西風正壯烈地吹著,大雁鳴霜、曉月當空。曉月當空啊,嗒嗒的馬蹄令人心碎,軍號聲聲沈郁低回。群山起伏長路漫漫恰似黑鐵,如今讓我們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啊,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陽光華赤如血。
憶秦娥·婁山關介紹:
是現代革命家、文學家毛澤東於1935年創作的壹首詞。此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從內到外勾勒出壹幅雄渾壯闊的冬夜行軍圖,描畫了紅軍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緊張激烈場景,表現了作者面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博大胸懷。
全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壹體,水乳交融。其篇幅雖短,但雄奇悲壯,氣勢如虹,寥寥數筆,“份量”很重,像壹幅出自大師手筆的簡筆畫。
創作背景:
此詞寫於1935年2月,最早發表於1957年1月的《詩刊》上。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會後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了軍事指揮小組。
為了繼續長征,紅軍經婁山關北上,準備於瀘州與宜賓之間渡過長江;但遇到阻礙,毛澤東果斷地決定二渡赤水,折回遵義,於是再次跨越婁山關。
2月25日淩晨,紅軍向婁山關挺進,在紅花園與黔軍遭遇,黔軍倉皇應戰,敗退關口,紅軍沿盤山道猛烈攻擊,傍晚時分終於把這座雄關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隊順利通過,邁向勝利的前程。由於這壹仗意義重大,所以詩人心情無比激動,在戰鬥結束不久即揮筆寫下此詞。
整體賞析:
詞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這兩個景句來收筆,極有情味。前壹句寫山。“蒼山”即青山。既寫出了山的顏色,也隱約流露出作者的喜悅。“如海”是說山巒起伏不盡,就像碧波萬頃的大海。不僅展現了壯闊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處眺望,壹股雄壯的氣概縈繞於句中。後壹句寫夕陽。
它點出了紅軍勝利越關的具體時間,還使人通過這壹壯麗的圖景聯想到紅軍義無反顧、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這也是對詞的前闋及後闋首句中“真如鐵”所蘊含內涵的回應。這兩個色彩鮮明的比喻句既描繪了景物,又飽含著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