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者傳入中國的時間分別是:土豆是在1628年前;玉米是在1531年。
1、土豆
17世紀之前,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並且已經傳播到中國。徐光啟 (1562—1633) 所寫的《農政全書》中記載有“土豆”。在《農政全書》卷二十八記載有下述壹段話: “土芋, 壹名土豆, 壹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內白皮黃,……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膩衣, 潔白如玉。”
由此可見, 土豆的引進在1633 年前無疑;更準確地說,馬鈴薯在1628 年前已傳入中國,並且廣為人知、普遍栽種, 因為1628 年為《農政全書》出版的大致時間。
2、玉米
根據各省通誌和府縣誌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時間是1531年,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1492年)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為止),它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陜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雲南等十省。還有浙江、福建兩省,雖則明代方誌中沒有記載,但有其他文獻證明在明代已經栽培玉米。
清初五十多年間,到十七世紀末(即康熙三十九年)為止,方誌中記載玉米的比明代多了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後,記載玉米的方誌更多,到1718年為止,又增加了臺灣、貴州兩省。單就有記載的來說,從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時期內,玉米在我國已經傳遍二十省。
擴展資料:
1、中醫認為馬鈴薯“性平味甘無毒,能健脾和胃,益氣調中,緩急止痛,通利大便,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腸胃不和、脘腹作痛、大便不暢的患者效果顯著”。現代研究證明,馬鈴薯對調解消化不良有特效,是胃病和心臟病患者的良藥及優質保健品。馬鈴薯富有營養,是抗衰老的食物之壹。
2、玉米傳入中國己經有400多年,在我國種植的玉米主要是推廣引進品種,結合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獲得適應中國環境的品種。1950年以前,中國僅進行了極少的雜交種選育研究,沒有在生產上應用。實際上,玉米雜交能增產的理論研究在美國早在1909年就己經開始。
參考資料:
人民網_馬鈴薯將成主糧 揭秘土豆的前世今生百度百科_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