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泥螺學名泥螺,在我國沿海均有分布。體呈長方形,頭盤大而肥厚,外套膜不發達。側足發達,遮蓋貝殼兩側之壹部分。貝殼呈卵圓形,幼體的貝殼薄而脆,成體較堅硬、白色,表面似雕刻有螺旋狀環紋,內面光滑,有黃褐色外皮。無螺塔和臍、無厴。
泥螺大都經腌制後食用。新捕到的泥螺用海水洗凈,放入容器內,加鹽後快速攪拌,靜置若幹時候,待泥螺死亡後,去掉水份,再加鹽,加酒若幹,將容器口封住,經壹星期以後,即可食用,異香撲鼻。只要不開封,久儲不壞,味極鮮脆香美。古人有詩贊道:"次第春糟土冰儲,舟移萬甕入姑胥。安期寫罷神仙簏,酒墨都成蝌蚪書。" 新鮮泥螺可以放湯。煮前先用食用,肉粒變小而色褐,其味鮮不亞於牡蠣湯。 泥螺體表粘液及內臟中含有壹種毒素。經腌熟後毒素可以消除。個別人吃了未經腌熟的泥螺,會產生面部浮腫,足趾僵硬的癥狀,寧波人稱為"發泥螺胖",幾天後,癥狀會消失。所以食時最好用醋蘸食,既可殺菌,又能增加美味。
泥螺的吃法各異,各有特色。壹般鐵鍋油煎煮熟下飯非常合適,但本地人更喜歡用酒漬腌食。其具體的制作方法是:挑選個大且鮮活的黃泥螺,篩去泥螺表層的粘液,洗凈,去掉水份,放入容器內,加鹽、黃酒若幹,然後將容器口封住,腌制壹星期左右。到時取出,異香撲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