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在世界各地大熱的時候,網友們惡搞了《舌尖上的英國》,擺了張炸魚薯條的圖,然後全劇終。
第二季《舌尖上的英國》只有2分鐘,不可或缺的食材是土豆,英國人尋找靈感就去挖土豆。總之,土豆是英國人餐桌的靈魂食物。
可是只要妳看過英劇《唐頓莊園》,就會被裏面的晚宴場景所誘惑:華麗典雅的窗簾帷幔、燭光璀璨的餐桌以及精致閃亮的各式餐具。身姿筆挺的仆人們手托銀盤,穿梭在廚房和餐廳之間,送上壹道又壹道精致的餐點和葡萄酒,從開胃菜,黃油面包,肉湯到主菜的鹹豬肉、烤乳豬、燉兔子,再到最後的甜點及水果,讓就餐具有賞心悅目的儀式感。
《唐頓莊園》的故事發生在壹戰前後,壹戰前的英國餐桌確實如《唐頓莊園》所描述,許多優秀的、“有野心的”英國廚師甚至能不用冰箱,做出精美的天鵝、鴿子等形狀的冰激淩來。但是壹戰改變了這壹切。
貴族之家有很多仆人和優秀的廚師,美食的制作方法都集中掌握在這些人手裏。可是,壹戰爆發了,這些資深廚師們也趕赴前線參戰,很多人都沒有活著回來。
失去了了技藝精湛的廚師,許多復雜的菜式從此從菜單上撤下來了。原本很多依賴進口的食材也因為戰爭的原因海運暫停,無法運進英國了,這讓英國人只能進壹步簡化餐桌食品。
再有,戰後工業化的發展,很多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工廠,從此工業化生產的食物取代了新鮮的農產品。
壹戰後又是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衰退,衰退過後又迎來二戰……可憐的英國直到1954年才算恢復元氣,可是經過這麽長達幾十年的簡化,簡化,再簡化,英國的食物已經被深深地打上了“乏味,難吃”的烙印。
我在英國讀書的時候,曾經路過壹個壹元店(Pound food),被裏面排長隊的情形深深吸引了,進去花了1鎊買了盒意面螺螄粉芝士沙拉,要求店家給加熱壹下,被無情拒絕。捧著這盒冰涼的沙拉壹路走到學校附近,找了個向陽的地方邊曬太陽邊吃,吃到壹半差點哭了——風大、寒冷、食物冰冷酸澀,邊吃邊對英國的美食感到深深的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