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色:指菜肴的顏色,是原料本色與作料的顏色的有機搭配,有時還用壹些青菜、番茄、洋蔥等襯托,以求達到較佳的視覺效果。
2、香:指的是菜肴的香氣,包括氣香與骨香。
3、味:指的是菜肴的味道口感,是菜肴的靈魂。它是菜肴的主料與調料以及不同烹飪方法的有機結合的產物。
4、意:讓人有聯想或是有意義的菜色。
5、形:其實形是慢慢從色中分割出來的,主要就是講究成菜的形狀以及裝飾。
擴展資料:
飲食禮儀
在中國古代,在飯、菜的食用上都有嚴格的規定,通過飲食禮儀體現等級區別。如王公貴族講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麥,魚宜漲,凡君子食恒放焉”。
而貧民的日常飯食則以豆飯藿羹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種。“凡王之饋,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這告訴我們,進獻王者的飲食要符合壹定的禮教。
禮產生於飲食,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不僅講求飲食規格,而且連菜肴的擺投也有規則,《禮記·曲禮》說:“凡進食之禮,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疏醬處內,蔥片處右,酒漿處右。
如果有客人在調和菜湯,主人就要道歉,說是烹調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醬類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說是備辦的食物不夠。濕軟的肉可以用牙齒咬斷,於肉就得用手分食。
百度百科-中國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