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燒烤 - 古代發生蝗災時,災民為什麽寧願吃樹皮也不願吃蝗蟲?

古代發生蝗災時,災民為什麽寧願吃樹皮也不願吃蝗蟲?

古詩裏有提到:草晴蚱蜢跳,花暖眠。草叢裏肯定會有蚱蜢,但是害蟲不能太多,太多了容易造成饑荒。蝗災也是許多農民害怕的壹種災難。現代人經常在短視頻裏分享如何烹飪和油炸,或者如何用蝗蟲做出壹道美味的食物。

但這只是現代人的創作樂趣。中國歷史上經常發生饑荒。但是古代人並沒有抓到很多蝗蟲。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麽?2011鄧運特先生出版了壹本名為《中國救災史》的書。這本書詳細記錄了中國蝗蟲暴發的記錄。

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國的秦漢時期。秦漢時期蝗災很多,平均每9年就有壹次蝗災。然後960年到1279年,是中國的宋朝,每三年半爆發壹次蝗災。

元朝壹年半壹次瘟疫,明清三年左右壹次蝗災。從這些數據可以知道,中國被蝗蟲光顧的頻率是比較高的。然而,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自古以來就是務實的。既然有蝗災,他們就逃不掉。那麽中國人應該可以在生活中積累經驗。

但是為什麽古代的受害者寧願吃樹皮也不願意抓蝗蟲呢?其實這些原因也和傳統觀念有關。1的原因是,蝗災發生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趕緊趕走蝗蟲,同時長期處於疲憊狀態。這個時候,人們根本就不想抓蝗蟲當食物。

第二個原因是,在古代,人們認為蝗蟲是上帝懲罰人的壹種措施。人們不敢對抗神靈,所以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不敢吃蝗蟲。

第三個原因是蝗蟲看起來很惡心,和人的常規主食不壹樣。畢竟蝗蟲是壹種害蟲。很多人對蝗蟲有壹種恐懼感,不願意吃,這在古代特別嚴重。

第四個原因是蝗蟲其實不夠吃。按理說,很多東西在人走投無路的時候,都會突破自己的極限。就算不想吃,山窮水盡的時候也會想吃蝗蟲填飽肚子。蝗蟲的遷徙速度很快,能抓到的蝗蟲數量有限。這個時候,人也很難吃到足夠的蝗蟲。

現在的短視頻中,人們總是分享烹飪壹些害蟲的烹飪手法,這對於古代人來說是完全行不通的。因為古代人的思想比較封閉,和現代人的思想開放不是壹個層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