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理論上來說,世界有晝夜之長(見晨曦微明)。春分過後,北半球白天越來越長,夜晚越來越短,南半球夜晚越來越短。春分時,世界上沒有極端的晝夜。春分後,北極附近開始極晝,範圍逐漸擴大;南極附近,極晝結束,極夜開始,範圍逐漸擴大。?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壹般是每年公歷的9月22日至9月24日。秋分當天,太陽到達經度180(秋分),幾乎直達地球赤道,世界各地晝夜長短相等(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和早晨的陰影)。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的說法,秋分也曾是傳統的“祭月節”。2019中秋節是傳統的“祭月節”。?
秋分後,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從赤道向南半球移動,北半球各地的白晝開始變短,黑夜變長,即壹天中的白晝開始比黑夜短;南半球則相反。因此,秋分也叫落點。在北極和南極,秋分那天,太陽整天都在地平線上。之後,隨著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北極附近開始了為期6個月的極夜,範圍逐漸擴大後縮小。南極附近開始了為期六個月的極日,範圍逐漸擴大,然後縮小。
夏季至日,在古代也被稱為“夏節”和“夏至日節”。它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壹,也是古代民間“四季八節”中的壹個節日。自古以來,在夏季的至日上就有崇拜神靈和祖先的習俗,以祈求救災和豐收。當太陽移動到黃河經度90度時,就是夏季至日的交點,壹般在公歷6月21~22日。在夏季至日,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達到壹年中的最北端,並且幾乎直接返回到北方。
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天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於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夏季至日也是壹年中中午太陽高度最高的壹天。這壹天,北半球收到的太陽輻射最多,幾乎是南半球的兩倍。?
夏季至日是太陽在壹年中最北的壹天,是太陽向北運行的極限。夏季的至日是太陽的轉折點。過了這壹天,它就回去了,陽光直射點從北回歸線(北緯23° 26 '開始南移,北半球的白天壹天天變短。經過夏季的至日、北回歸線及其北部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也開始日益減小。與此同時,夏季至日到來後,夜空中的星星逐漸變成了夏季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