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其形成的關鍵是鈣的沈積。蛋殼的基底層只能由蛋白質和粘多糖組成的有機支架形成,碳酸鈣晶體在支架間凝結生長後才能形成蛋殼。鈣沈積是隨時間變化的,剛開始速度很慢,之後會逐漸加快。隨著卵子在子宮內停留5~6 h,鈣沈積會保持相當壹致的速度,直至卵子離開子宮。
2.殼膜
殼膜是包裹在蛋白質外面的纖維膜,是由堅韌的角蛋白組成的有機纖維網。殼膜分為兩層:殼膜較厚,緊貼蛋殼,是壹種不透明、無結構的膜,其作用是避免水從蛋內容物中蒸發;內殼膜約為前者厚度的1/3,附著在外殼膜的內層,空氣可以自由通過這層膜。
3.蛋白質
雞蛋清至少有三層,外層和內層比較薄,中間層約占整個雞蛋清的65%,因為含有約0.3%的纖維狀粘蛋白,所以呈粘稠狀,而內外層含有的這種粘蛋白很少。
4.蛋黃
蛋黃表面有壹層膜叫卵黃膜,是雞蛋內部結構中最裏面的保護結構。壹般蛋黃由同心圓的黃蛋黃和白蛋黃組成,中間是蛋黃心。蛋黃上有壹個叫胚盤的小白盤(好像是小白點),由壹部分細胞質和細胞核組成。卵子未受精時,胚盤輕而小,卵子受精時,胚盤厚而略大。受精後,胚盤可以在合適的條件下孵化小雞。胚盤、卵黃膜和卵黃* * *壹起形成卵細胞。
5、胚盤
蛋黃表面的壹個白斑,未受精卵稱為受精卵,受精卵進壹步發育為早期胚盤。受精卵的胚盤直徑約3 mm,未受精卵的胚珠更小,會發育成雞心。
6.蛋黃系帶
蛋黃壹般呈層狀,由黃色蛋黃和白色蛋黃呈同心圓狀交替排列而成,中間為蛋黃中心,蛋黃中心頸與胚盤相連,蛋黃兩端沿雞蛋長軸方向有較厚的蛋白,使雞蛋保持在蛋白中心,起到緩沖作用,防止雞蛋晃動,有利於雞蛋的孵化。
7.表皮角質層
角質層(拉丁文為‘角質層’)是表皮的最外層,主要由10 ~ 20層扁平的死細胞組成,無細胞核。當這些細胞脫落時,位於基底層的細胞會被向上推,形成新的角質層。
8.卵黃膜
卵黃膜是鳥類受精卵的壹部分,是附著在卵表面的壹層膜。屬於初級卵膜,由受精卵的細胞膜發育而來,具有保護作用。它在卵巢中形成。壹般認為是由濾泡細胞的分泌物組成,卵子本身也可能參與了卵黃膜的形成。
9.卵殼
蛋殼是卵生動物的卵所包圍的壹層堅硬或堅韌的保護層,上面有小孔,用於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主要由有機物和鈣鹽組成。具有防止水分蒸發和保濕的作用,是外層的保護組織,傳導光、熱、聲,提供胚胎骨骼發育所需的鈣。
百度百科-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