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位於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又名西山、衛山、喬杉山、衢山、仙鶴山,是壹條雄偉的河流,鎖住了大江。相傳秦始皇統壹全國後,在春季巡視西周東部時,看到長江沿岸巍峨的群山,形似龍,吉祥之氣升騰。他擔心這裏的吉祥之氣會產生新的皇帝,所以不得不把它鎖起來,於是把它命名為圌山。
烈山海拔258米,是江南名山,特色顯著,地勢險要。屹立在大江岸邊的翠山,山勢險峻,形似壹條龍。自古就有“逆流東去之波”、“削石排南朝,連峰引大江”之稱。自唐宋以來,有著長江鎖鑰之貌的翠山壹直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守衛長江險要的天然關隘。
翠山不僅自然風光秀麗,而且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20世紀50年代,在翠山附近的煙墩山出土了“後羿厝”等壹批西周早期的重要青銅器,將鎮江古鎮有記載的歷史提前到3000多年,成為探索我國西周分封制的珍貴實物證據。
翠山有豐富的古火山地質特征。除了所謂的“三十六崖七十二怪洞”,還有矗立在主峰上的長江第壹塔——報恩塔,有著深厚的報恩文化積澱。翠山上有壹座突兀的山峰,五座山峰並列。這五座山峰是五峰山,也被稱為吳健山,海拔208.7米。
五峰山自西南向東北,依次為第三峰、第壹峰、第二峰、第四峰、第五峰,層巒疊嶂,怪石嶙峋。情況很危險。第五峰直入江中,形似巨龜飲長江。因此,這座山峰被稱為龜山頭,海拔76米,有“壹人守之,萬人不能逼之”之勢。光緒《丹徒縣誌》說:“舟行期間,必有壹路,石可達。”
五峰山與三江營遙相呼應,隔江三十裏,自古就是重要關隘,兵家必爭之地。《辭海》描述了翠山的險峻和重要性。翠山在歷史上是壹個重要的軍事要地。唐朝以前烈山是海口。到了宋代,這裏建了壹個村子,叫“烈山寨”。宋建言三年(1129),名將韓世忠駐守翠山。
山腳下的“漢橋”、“漢闕”、“英利”、“寨下”等地名,山上的韓影、烽火臺等遺跡,都是韓世忠駐軍、操練、修築軍事設施的痕跡。明朝嘉靖年間,在翠山設立“遊俠堂”,並派“總管”領兵把守。清代改稱“烈山關”,道光二十年(1840)設置炮臺,分別在大吉頭、二吉頭設置大炮。
該炮臺在鴉片戰爭和抗日戰爭中抗擊外國侵略者。辛亥革命後,北洋軍和國民革命軍先後出兵烈山。譚震林同誌在抗日戰爭期間參觀了翠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解放軍海軍某部進駐成山,建立造船廠(4822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