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咖啡中被發現含有高濃度的致癌化學物質——丙烯酰胺的消息流傳甚廣,而丙烯酰胺具有致癌性,只能說少喝。
丙烯酰胺是壹種具有潛在的神經毒性、遺傳毒性和致癌性的白色晶體化學物質,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經過高溫(大於120℃)烹調就容易產生丙烯酰胺。
其實,咖啡豆本身並不含丙烯酰胺,也不是星巴克添加的,而是在烘培過程中自然出現的,所有咖啡中都會含有這種物質。
咖啡豆富含澱粉,經過烘烤研磨後會產生壹定量的丙烯酰胺(含量與炸雞腿相當),然而為了提高速溶咖啡的風味,在制作速溶咖啡的工藝中常采用高溫(140℃~180℃)萃取的方法,使得丙烯酰胺含量增加了數倍。
此外,日常生活中我們常通過香煙煙霧和食品接觸到丙烯酰胺。食物中丙烯酰胺的來源主要有烘焙食品、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等,包括速溶咖啡、盒裝薯片、炸薯條、面包、油條、饃片、烤紅薯、烤蔬果片、鹽焗堅果等,幾乎涵蓋了生活中大多數的零食種類。
咖啡中丙烯酰胺濃度很低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現將丙烯酰胺其定為2類致癌物(2A),目前的研究只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大量動物實驗表明,丙烯酰胺具有壹定致癌性;並且能夠造成神經系統損傷,影響嬰兒早期發育,危害男性生殖健康),還沒有充分證據表明在人類身上具有同樣危害,因此,除了某些特殊職業人群可能因為大劑量的接觸和攝入會造成神經損傷,正常人還不需要太過擔心。
上海市同濟醫院營養科營養師高蕓表示,長期、過量食用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的確有可能誘發癌變,但對於日常的咖啡飲用,則不必過於恐慌,“丙烯酰胺是咖啡豆經過烘烤後的副產物,但壹杯無論是手工調制或是袋裝的速溶咖啡,其中的咖啡含量僅在2~3克左右,而資料顯示每千克速溶咖啡中約含0.36毫克丙烯酰胺,幾乎是薯類油炸食品的壹半,實際濃度其實很低。”同時,也有研究表明咖啡中的壹些成分甚至可能降低部分癌癥的風險概率,故而此次判決中因為咖啡中含有丙烯酰胺而進行了全盤否定,實在有失偏頗。
高蕓指出,日常生活中,為了身體健康,人們應該更多地將關註點放在合理的飲食習慣上,“事實上,日常生活中,壹些經過高溫加工的澱粉類食物,如燒烤、薯片、薯條等的丙烯酰胺攝入量會比咖啡高得多,建議大家盡量避免食用煎炸類食品,家庭烹飪也應以蒸、煮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