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王愛愛的戲劇表演藝術,華而不實曾經開玩笑地對她說:“妳沒有任何戲劇學校的文憑,妳也從來沒有正式拜過誰為大師。照梨園的老話說,妳純粹是個‘票友’。”王愛愛笑著回答,“我有很長的歷史。第壹任老師肖桂華奶奶是張寶奎先生的弟子,第二任老師是舒書鴻高的弟子,第三任老師是先生的弟子。我正站在晉劇發展史上巨人的肩膀上。”
王愛愛在秦腔舞臺上塑造了許多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古代女性形象。比如《金枝》裏的沈侯,《數谷》裏的王寶釧,《采桑》裏的劉雪梅,《公平審判》裏的秦香蓮,《幹兒子》裏的王春娥,《金水橋》裏的尹平公主等等,無論是端莊的皇後或公主,還是勤勞樸實的農婦,都用她清亮清澈的嗓音歌唱。她的唱功不僅表現在平板、夾板、慢對偶、慢垛板等慢節奏的慢板上,還表現在水板、緊垛板等快節奏的快板上。在《拜見大媽》中,王愛愛飾演的秦香蓮有壹套完整的38句話,節奏由慢變快,表達了秦香蓮拜見大媽後悲憤交加的復雜心情。短短幾分鐘,王愛愛的話壹氣呵成,把秦香蓮埋在心裏的怒火全部生成出來了。顯示了她深厚的唱功、運氣和嫻熟的呼吸技巧。她的角色端莊大方,表演和演唱沈穩老練,不溫不火,恰到好處,展現出穩重大方的風範。比如《打金枝》裏,有壹段沈之後的著名唱段《勸進宮》。板式是二字疊,上下句有結構。30多句的詠嘆調,用板型唱法,容易讓人覺得索然無味。王愛愛反復設計每壹段唱段,讓人感覺字字深情,句句有理,精辟入微。深深了解大理的端莊穩重的皇後形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人記憶深刻。
王愛愛的表演藝術在時間的長河中被鍛造得爐火純青。1995年,在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標誌著民族唱法藝術最高水平的“金唱片”榮譽榜上,只有兩部晉劇——已故的《丁果仙》和《王愛愛》——將晉劇推向輝煌。鑒於對晉劇藝術的傑出貢獻,2006年10月5438日至2006年10月22日,65438、65438、18,舉辦“王愛愛舞臺人生50年紀念活動”,活動內容包括藝術研討會、獨奏交響音樂會、師徒精品折子戲等。
在研討會上,戲劇專家郭士興說,王愛愛有壹副別人無法比擬的天生的好嗓子。她開創了晉劇史上的“情腔”,唱、做、讀基本功紮實。她音色甜美,音域寬廣,吐字清晰,韻味醇厚,尤其是她演唱的結尾部分的點綴,《愛與愛》成為群眾公認的藝術流派。“她的歌聲,無論是什麽唱段,總是聲音明亮,音色甜美,魅力無窮。”40多年來,《情與愛腔》把晉劇青衣巡演的表演和唱腔藝術都統治到了壹個新的高峰,沒有人能超越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