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壹種用粽子葉包裹糯米制成的蒸制食品,是中國傳統節日食品之壹。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壹,流傳甚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播到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粽子,俗稱粽子,主要由糯米和餡料制成,外面包裹箬葉(或柊葉、竹葉等。)並有各種形狀,主要是尖形和四邊形。粽子歷史悠久,最初是作為祭奠祖先和神靈的貢品。南北叫法不同。北方產小米,糯米包餃子,有棱角。古代北方稱之為“角粟”。由於各地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味道上來說,粽子可以分為鹹粽子和甜粽子。
歷史發展:
粽子的傳說是為了祭奠投江的屈原而誕生的。早在春秋時期,小米就被樹葉包裹成角狀,稱為“角粟”。大米裝在竹筒裏密封烘烤,稱為“筒粽子”。
直到今天,每年農歷五月初,中國人都要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品種更是五花八門。從餡的角度來說,北方有很多小棗的北京棗子餃子;在南方,餡料種類繁多,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播到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