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吃青團是因為紀念先人。
清明節前後吃青團是江南地區獨有的壹種食俗,清明期間江南人祭祀也喜歡捎上青團端於墳前,這款時令性極強的傳統點心同時“包裹”著食俗文化和祭祀文化。在唐代以前,清明節並不是壹個大節日。鄰近的節日中,比較重要的有寒食節,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產生的。
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的大臣,和母親壹起隱居至死。晉文公遍尋介子推不到,就把綿上的田地封給他,作為對自己過失的銘刻。戰國以來的記載則把介子推的事跡越放越大,且和寒食習俗附會上。在寒食節被清明節取代後,寒食節習俗也被並入清明中,青團實際上就是壹種寒食。
節日淵源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壹,也是傳統祭祖節日。“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與幹支時間以及八卦等是聯系在壹起的,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二十四節氣”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依據鬥轉星移定歲時,鬥柄順時針旋轉壹圈,謂之壹歲(攝提)。天維建元,是從寅開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訓》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壹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壹歲而匝,終而復始”。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