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麥在中國南北方都有,所以不是屬於某壹地方的小吃。時至今日,現時各地燒麥的品種更為豐富,制作得更為精美了。如呼和浩特羊肉大蔥燒麥,河南有切餡燒麥,河北大蔥豬肉燒麥,安徽有鴨油燒麥,杭州有牛肉燒麥,江西有蛋肉燒麥,山東臨清有羊肉燒麥,蘇州有三鮮燒麥;湖南長沙有菊花燒麥;廣州有幹蒸燒麥、鮮蝦燒麥、蟹肉燒麥、豬肝燒麥、牛肉燒麥和排骨燒麥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燒麥壹詞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1、明末清初時,在內蒙古呼和浩特歸化城大南街大昭寺附近,有哥倆以賣包子為生,後來哥哥娶了媳婦,分家後包子店歸哥嫂,弟弟在店裏打工。弟弟除了吃飽以外,再無分文收入,為增加收入好今後娶媳婦,弟弟就做了些薄皮開口的“包子”,區分開賣,很多人喜歡這種薄皮開口的“包子”,取名“捎賣”,後來名稱演變,向南傳播就改叫燒麥了。
2、燒麥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
燒麥,又稱燒賣、肖米、稍麥、稍梅、燒梅、鬼蓬頭,在日本被稱作__,是形容頂端蓬松束折如花的形狀,是壹種以燙面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小吃。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兼有小籠包與鍋貼之優點,民間常作為宴席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