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為什麽叫鬼節?
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農歷七月十五),即七月半的祭祖節,也叫鬼節。此外,還有地宮節、瓜節等不同名稱。中秋節歷史悠久,起源於北魏。它也被稱為鬼節、七月半和蘭花節。在鬼節這壹天,有許多民間習俗,如祭祀死者,燃放河燈,焚燒紙錠等。,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列為中國祭祖的傳統節日。古代人非常相信鬼神,所以中秋節也很受重視,所以壹直延續至今。中秋節起源於道教,後來佛教改為現在俗稱的“鬼節”,起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壹個蓮花和尚,強大無比。他媽掉進了餓鬼道,食入口化為烈焰,饑餓太苦。目連救不了母親,便向佛祖求教。為了講蘭盆經,她教七月十五做蘭盆救母親。”據說當時釋迦牟尼的十佳弟子慕蓮見到了他死去的母親劉,發現她被壹群餓鬼折磨,於是慕蓮想把碗裏的食物給她,但是食物被餓鬼搶走了。木蓮只好向佛祖求助,佛祖被木蓮的孝順感動,賞了他壹盆。按照指示,慕蓮在農歷七月十五給母親獻上了壹頓難得的素餐,饑餓的母親終於能夠得到食物。佛教徒為了紀念木蓮的孝心,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盆景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所以現在為了祭祀孤魂野鬼,會在農歷七月十五舉行普渡節,也就是我們的中秋節。來源:小天使六年級語文、數學、英語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