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們通常稱農歷的壹月為“正月”,因為在中國古代,每年的第壹個月是哪個月,每個朝代都不壹樣。夏朝的正月是壹月,商朝是十二月,周朝是十壹月。這些朝代每次修正次月的順序,都把改後的第壹個月稱為“正月”、“鄭”,意為修正。直到漢武帝才最終確定農歷正月為正月,壹直盛行至今。
2.正月裏的“正”字為什麽讀作“正”?這是有原因的: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他統壹天下後,認為“鄭”字的讀音與他名字中的“鄭”字相同,於是犯了忌諱,下令將“正月”讀作“收月”,否則斬首。從此,《正月》中的“正”字就成了“正”的音,壹直延續到現在。
3.在古代,因為忌諱而改字的情況很多,尤其是明清時期。比如康熙年間,所有帶“玄”字的詞都改成了“元”,小說《隋唐演義》中“李元霸”的原型就是李淵的死兒子,名叫“李玄八”。因為是清代寫的,所以改成了“李元霸”,中藥“玄參”也是禁忌。禁忌的本意是尊重長輩,但這種習俗壹旦被誤用,就會導致對文化的不尊重。在現代,應該理性對待。當然,適當的避諱也要註意,就像不能隨父姓或祖父姓兒子或孫子壹樣。總之妳要理性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