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何的《詠柳》。
原文:
碧玉扮作樹,垂下萬條綠絲掛毯。
我不知道是誰剪下了薄薄的葉子,但二月的春風就像剪刀壹樣。
翻譯:
高大的柳樹披上了新綠的葉子,低垂的柳樹像成千上萬條綠色的絲帶在輕輕地飄動。
不知道是誰剪下了這片薄薄的柳葉?二月的春風讓它看起來像壹把神奇的剪刀。
擴展數據:
“碧玉扮作樹,萬縷青絲掛毯垂”,深刻把握了垂柳的特質。在詩人眼裏,它就像是美的化身。那高大的樹幹,像她婀娜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像她裙子上的絲帶。在這裏,柳樹是壹個人,而這個人就是柳樹。這兩者之間似乎沒有明顯的區別。而“碧玉”也有壹語雙關的意思。從字面上看,它與柳樹的綠顏色相協調,也指年輕漂亮的姑娘,正好與下面的“二月春風”相呼應——這是初春的垂柳,還沒到亭臺掩映、綠蔭清圓的時候。
不過下面兩句就更好了:“不知誰擔薄葉,二月春風如剪刀。”在他張之之前,誰認為春風像剪刀?二月的春風,乍暖還寒,由無形變有形,展現了春風的神奇和靈巧,使《唱柳》成為詠物詩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