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的驚蟄是指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驚蟄,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古稱“啟蟄”,於每年公歷3月5日—6日交節。驚蟄為幹支歷卯月之始,“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機,所以卯月也是能量迸發的月份。
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化生長的現象。春雷響,萬物長。驚蟄後氣候逐漸變暖,萬物開始復蘇,所謂“九盡桃花開,春耕不能歇”,驚蟄節氣在農忙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裏面,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在二十四節氣裏,“節”指的是壹年中的壹個節段,是壹段時間的表示;而“氣”則指的是氣候,是天氣變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據每個階段內特有的氣候或物候現象、農事活動定出的名稱。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指壹年當中某個階段的天氣變化。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