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種物質主要是不溶性纖維狀蛋白質,只是習慣性地沿用了舊名至今。
當這種不溶性纖維蛋白沈積在腎臟時,稱為“腎澱粉樣變”。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腎澱粉樣變多見於中老年人,是先天不足所致。中年以後體質下降,腎也衰退,脾腎日漸失能。
或者口渴、疲勞、癰、癰、痹證長期堅持,耗精,窮則傷腎,腎虛脾,從而導致此病的發生。
腎澱粉樣變性病起病緩慢,病程長。
病變以脾腎為中心,涉及肺、肝、心和三焦。它們來源於體質虛、痰、瘀、水四個方面,其中虛是發病的主要原因,氣虛最先出現。隨著疾病的進展,出現陰虛和氣陰兩虛的病機轉化。
痰、水、瘀是虛產生的病理產物,痰與澱粉樣物質具有相同的病理性質,可郁積於臟腑,浸潤於皮膚、經絡、關節,導致組織器官腫脹肥大,功能紊亂,血液黏稠,血液循環不暢。
特別是痰、水、瘀相互作用,成為新的致病因素,從而使機體的癥狀復雜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