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女子滿了15歲。
1.讀音[ jí jī zhī nián ]
2.釋義:15歲女孩的代稱。及笄(jī)之年 出自《禮記·內則》。 指女子滿了15歲。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發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發戴上簪子。
3.相關內容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發上綰成小髻髻。《禮記·內則》"拂髻,總角。"鄭玄註:"總角,收發結之。"後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這裏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髫: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發下垂,所以"垂髫"代稱兒童的幼年。陶潛《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裏的"黃發"也代稱老年。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則又指出嫁的年齡。《聊齋誌異·胭脂》:"東昌卞氏,業牛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群書。"
參考資料
及笄之年.百度漢語[引用時間20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