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玉米是清朝傳入東北的。7月底8月初玉米上漿時,會進入深秋,遭遇霜凍,無法完全成熟。當時農民把這些未成熟的玉米掰下來放在罐子裏儲存。過了幾天,發酵的玉米散發出嗆鼻的酸味。久而久之,就有了淡淡的香味。人們小心翼翼地撈出壹部分,用清水漂壹漂,碾成面團,放入燒開的鍋裏,煮熟了吃。這就是酸湯的最早起源。
隨著時代的變遷,酸湯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滿洲廚師教妳傳統小吃酸湯的正宗做法!
洗凈後的碎玉米用冷水浸泡,放在陰涼處十幾天自然發酵。微酸時,取出洗凈,用水磨磨成糊狀,俗稱水面。
然後用布袋控制適當的水分,再取出放在陰涼處或團起來放在室外冷凍,避免腐敗變質。
吃的時候把面團泡在開水裏。當表面呈半透明狀時,取出放入盆中。
將面團打散,加入適量開水,不斷攪拌均勻,使面湯更加成熟,產生足夠的粘度。
為了讓鍋裏的水保持沸騰,拿壹個大小合適的面團放在雙手之間。用力把手指並攏壓在面團上,這樣它就會在壓力下進入夾在手指間的湯套。
同時需要擺動手臂,讓湯面跳出湯蓋後在空中甩成弧形,落入下面的沸騰鍋中。擠壓它,壹個就會彈出來。妳需要避免把它扔出鍋外,鍋裏的面要堆起來粘在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