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5點至7點)。為古時官署開始辦公的時間,故又稱點卯。因為時正值朝暝冉冉東升,故又謂之日出。
中國古時把壹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小時。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23點至1點為子時,1點至3點為醜時,3至5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擴展資料
壹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壹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當鐘表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壹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壹個鐘點叫做“小時”。以後,隨著鐘表的普及,“大時”壹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百度百科-卯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