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源於對天象的崇拜,始於古代,傳於西漢,盛於唐以後。根據現有的史料和考證,在古代,有季節和秋季祭天祭祖的活動。
古人在九月莊稼豐收時祭祀天帝和祖先,是感謝天帝和祖先恩情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收祭祀活動的最初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雜糅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流傳至今。
重陽節前後的習俗:
古代廣東省,九月九日,多建九帝社,以禮相鬥。廣州歡度重陽節,人們登白雲山賞秋健身。吳川重陽節,高規格宴飲,設宴敬老。在懷集縣,重陽被視為元帝啟蒙的場合。陽江市在重陽節期間會放飛紙鳶。
在港澳人的習俗中,清明是“春節”,重陽是“秋節”。重陽山祭祖的傳統習俗延續至今。在香港和澳門,古老的重陽節現在已經演變成壹個多元化的節日。
9月9日,廣西隆安縣,讓牛羊自行采食。俗話說“九月九日,牛羊自會守食”。清明節是春天的節日,重陽節是秋天的節日,重陽拜山是嶺南的習俗之壹。慎終追遠、思源的傳統傳承了幾千年。
在重陽節在福建海城縣放風箏被稱為“風Chak”。相傳九月初九是媽祖出竅升天的日子。許多村民前往媽祖廟或梅州港的天後宮和宮廟進行祭祀和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