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族有“殺雞”習俗,流行於浙江金華、武義壹帶。每年的七月初七,當地的人們都會棲息,因為當晚牛郎織女會在鵲橋相會,如果沒有公雞來宣告黎明,他們將永不分離。
土家族人稱踢毽子為“踢雞”。春節期間,青年男女壹起踢“雞”。壹人踢“雞”,眾人爭。收到“雞”的人可以用草追任何人。青年男女經常用草追戀人。以後“踢雞”就成了戀愛的媒介。
農歷十月壹日,河南有些地方會殺雞嚇鬼。傳說中,可怕的釋放鬼,清明節將在來年收集他們。人們認為鬼怕雞血,雞血可以辟邪,所以在十月壹日殺雞嚇鬼,讓小鬼子不敢出來。俗話說“六月殺雞1。”
擴展數據
中國雞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在甘肅天水西山坪大地灣壹期文化中,我國距今約8000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發現“雞”字,說明我國早在3000年前就知道雞,我國養雞的歷史已有8000年,有記載的歷史至少有3000年。
它是世界上最早養雞的國家之壹,也是最早發現雞有多種藥用價值的國家。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和鳳都是被神化的動物,而雞卻是壹種有著非凡生命體驗的靈鳥。比如鳳凰的形象來源於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