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餃子的原因是為了不忘“醫聖”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之恩。
冬至吃餃子源於醫聖張仲景。當他看到嚴寒中百姓耳朵被凍壞,故用面包上驅寒藥材,煮熟做成“嬌耳湯”治好了百姓的耳朵。
冬至過後以寒冷天氣為主,故人們進補偏於溫熱、補養陽氣以抵禦寒邪。餃子是壹種營養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蔥、韭菜、蘿蔔等做餡,這些菜均偏溫熱性,對人體能起到壹定的溫陽作用。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壹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
人們紛紛在冬至這壹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壹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壹帶,這天被稱作數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壹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冬至吃餃子還有說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